楠特校園環境

《生活化、藝術化、人性化的學習環境》

撰文:鄭洲楠建築師

 楠特校景-愚公移山藝術

基地

基地座落於高雄市楠梓區,面積4.67公頃。校地東鄰後勁溪,北側面臨德民路,另二面與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校地緊鄰,往西走,即是楠梓工業區;基地東北角隔著德民路與高雄都會公園相對; 東行則通往1號省道(民族路)。

 需求

為提供身心障礙之國民充分的就學機會,及考量市內啟聰、啟明類學童並無適性之教學資源,高雄市政府紟於民國八十三年籌設綜合性特殊學校–即「楠梓特殊學校」期能符合特殊教育需要。實際招生以高中、高職為主。招生類別及班級數分別為啟智類24班、啟聰類12班、啟明類9班,自八十七年起逐年設班,未來並考慮兼收多重障礙、學習障礙等學生。而後並於民國八十六年獲教育部補助附設中途學校,兼收因故失學學生,予以教育、輔導。

整體校園依功能區分為行政、教學、藝教、活動、休閒景觀等五區,彼此相互分立連屬。行政、教學、藝教等區建物計劃採低層(3~4層)、簇群式配置;活動區包括活動中心、運動場、戶外機能訓練場等,其中活動中心考慮提供社區服務、使用。

 規劃設計原則

考量特殊教育的獨特性,以及本案「綜合性」的意涵,於規劃設計上注重生活化、藝術化、人性化之主題,以及安全與管理的問題,並以「無障礙學習環境」為實質環境設計必要要求。

 實質設計構想

(1)校園整體規劃原則
考量使用者的特殊性,校園整體規劃以明晰、單純的空間架構為原則。本案中即以直接的向心性為主要空間結構、合院為基本空間形式。提供學生便利、可及性高、安全、定向明確以及可辨識性高的同間。
實際的空間配佈依吏用性質、教學類別、活動性質、涉外程度,將不同機能性質空間顧平面上分區分派於基地,區分為行政教學、藝教、集會活動、景觀遊憩等大要分區,並預留未來校地發展用地。配置型態以校舍環繞活動中庭為主,其中各區之間相互獨立,並以走廊、半戶外多目的教學空間相互連結,達到管理獨立、安全性、便利可及性之目的。

(2)動線系統
由於校地僅單向面臨道路,因而設置校區外環道路系統,並分設主、次二出入口。人、車動線統一由主入口分道進出,並由警衛室統一管制,以達便利、水通及安全之要期。側入口平時作為校車出入口,並提供為社區進出活動中心,以及緊急動線出入用。為保持校園開放空間之完整性,校園內不提供平面車位為原則,停車以各棟建物附設之地下停車場為主,戶外僅提供殘障停車、訪客停車以及校車停放。
校舍內則以直接、連通的走道系統相連結,並放寬走廊寬度,讓走道除了單純的過渡性質外,還可作為一般性的活動空間,以因應特殊學生(如盲生)的需求;另一方面,動線交接的角隅在意象上加以強化,在空間形式上則予以放鬆,更進一步強化明晰的空間組織結理。

(3)分期分區計劃
配合設校計劃以及考慮經費預算分配問題,整體工程區分為三期:
第一期工程包括教學、行政二部門,實質建物分為行政樓(4F)與教學樓(3F)二棟。行政棟除一般行政空間以外,並設教學研究中心,提供教師,學者現地教學研究之用。教學椄主要提供為視障學生學習、活動空間使用,因此建築型態以中庭挑空、單側走廊教室組合為主,提供寬闊之半戶外活動空間,方便學生活動及教師照顧便利。
第二期工程包括藝教、活動部門,實質建物為藝能樓(4F)以及活動中心(3F)二棟,並以一棟普通教室樓與一期工程之教學樓相連接。藝能樓包括各項技藝訓練、學習、展示空間;活動中心則為包含室內運動、集會以及復健等機能之綜合性建物。
第三期工程主要包括校園景觀、運動區等休閒活動設施。

(4)意象
※校園公園化
配合都會公袁整體景觀以及河流沿岸特性,校區內以退縮校舍、植栽以及其他設施(校區圍牆、擋土牆、廣場、雕塑等)塑造自然化、公園化之影觀特色,一方面提供舒適之學習空間,一方面提供整體的、善意的良好都市景觀。
※造 型
校舍量體以低層中密度建築簇群組合為規劃原則,於造型上以斜頂、版牆、高低平台、實體虛體對應為手法,創造均質的校園空間以及局部具變化的天際線,表達深植於土地、謙遜且大方的教學空間意象。